25年银屑病患者在干细胞治疗3个月后,红斑消失且银屑病症状未再复发
2024-09-25 点击量:1003
患者的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在首次移植后的122天内,从9.9显著下降至1.7;同时,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也由27大幅降至3,充分证明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这一案例报道再次为间充质干细胞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临床证据。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约有2%的人口受其困扰。该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鳞状斑块,伴随硬化和基底角化细胞过度增生,常见于头部、上肢、手部、躯干和下肢等部位。尽管治疗方案多样,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治愈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随疾病进展危及生命。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抗炎症和免疫调节作用,在银屑病治疗中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干细胞疗法为25年银屑病患者带来希望
本案例报道的患者是一名47岁男性,自1995年被确诊为银屑病,已接受25年的各种治疗,但病情并未明显改善。患者的手指、手背、手腕和耳朵等部位均存在炎症,红斑广泛分布,并伴有瘙痒症状。在长期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患者选择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图1治疗前银屑病病变部位。A: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手部和手腕的牛皮癣病变部位;B: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的耳部。
治疗方案
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3 × 10^6个/mL的浓度置于0.9%生理盐水中。
将含有间充质干细胞的10 mL注射溶液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总量为110 mL。
通过静脉移植,每次移植持续1-1.5小时,移植结束后立即重复相同过程。
局部移植:
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1 × 10^6个/mL的浓度置于0.9%生理盐水中。
使用Ultra-FineTM II胰岛素注射器,在病变内和周围注射0.25 mL,间隔2 cm。
每只手、手腕注射液4 mL,每只耳朵注射液1 mL,面部注射液2 mL。
第2、3轮治疗仅进行局部移植,每隔1周进行一次。
患者在接受三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红斑逐渐消失。治疗3个月后,所有红斑完全消失,且银屑病未复发。
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病变部位的可见变化。A、B:第一次移植后第15天(A)和第122天(B)观察双手和手腕红斑变化;C:第一次移植后122天耳部病变部位的红斑。
研究者采用银屑病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治疗前,患者的PASI得分为9.9分,DLQI评分为27分,表明银屑病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治疗后122天,患者的PASI评分降至1.7分,DLQI评分降至3分,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在5个月的随访期间,患者未出现副作用和复发,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与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之间的失衡密切相关。Th17细胞负责产生炎症因子,而Treg细胞则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在银屑病患者中,Th17细胞过度活化,而Treg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树突状细胞(DCs)抗原的呈递,促进T细胞向Treg细胞分化,从而降低Th17/Treg比例,恢复免疫系统的平衡。
研究发现,健康供体皮肤来源的MSCs(HMSCs)与银屑病患者皮损来源的MSCs(PsO-MSCs)共培养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在共培养的PsO-MSCs中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的PsO-MSCs。这表明健康皮肤来源的MSCs对银屑病患者皮损来源的MSCs产生积极影响,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胞外囊泡(EVs),包括外泌体(Exo)和微泡(MV),在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物质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IFN-γ刺激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囊泡可以减轻银屑病症状,降低炎症因子在脾脏和皮肤病变中的富集。皮下注射EVs可降低皮肤病变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此外,向银屑病小鼠模型皮损中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降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PASI评分。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SCs及其外泌体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银屑病症状。
另有研究揭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能通过抑制角质层中的补体激活,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IL-17。IL-17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抑制IL-17的释放,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能进一步减轻银屑病症状,促进皮肤修复。
写在最后
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虽能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疾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凭借其强大的免疫调节和抗炎症作用,在治疗银屑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案例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银屑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未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