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或TCE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哪个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2024-09-25 点击量:993
T细胞衔接剂(TCE)与CAR-T细胞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方面的巨大潜力,正成为当下药物研发的热门话题。
这些新疗法与传统的炎症抑制治疗截然不同,它们的目标是通过彻底清除患者淋巴组织中的病理性B细胞和浆母细胞,来实现免疫系统的重启,帮助AID患者获得更持久的缓解,甚至治愈。
去年以来,关于自体CAR-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特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NMOSD)、SLE合并I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的临床研究数据不断涌现。
同时,异基因CAR-T和TCE的研究也在加速推进,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并引发了一系列商业并购。
自体CAR-T的优势在于其个性化治疗,但制备过程复杂、费用高且存在长期安全性风险,并且有可能混入自身反应性T细胞(autoreactive T)。异基因CAR-T则是现成产品,排异反应是其主要挑战,从而导致CAR-T在体内的存续时间不如自体细胞。
但由于AID的疾病负荷较低,异基因CAR-T或许更适合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
无论是自体还是U-CAR-T,都能通过深度清除淋巴组织中的病理性B细胞,发挥免疫重启的效果。
2024年9月,德国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
该研究纳入了13名接受CD19-CAR-T和利妥昔单抗治疗的AID患者,结果显示,CAR-T治疗后,患者淋巴结中的CD19和CD20+B细胞被显著清除,而浆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不大。
相比之下,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B细胞数量并未显著下降。
此外,CAR-T治疗还导致淋巴结内滤泡结构和FDC的明显破坏,这一变化对AID的治疗效果显然是积极的。滤泡结构淋巴结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B细胞交互的主要场所。
这项研究为CAR-T治疗AID的持久疗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究竟这种疗效能持续多久,还需更长时间的观察和大样本的探索。
影响疗效持续性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包括CAR-T细胞的数量、细胞特性以及患者抗原的密度等,这些都可能显著影响CAR-T的药代动力学(PK),进而影响临床表现。
另一方面,T细胞衔接剂(TCE)作为抗体类药物,通过结合靶抗原和T细胞的CD3信号发挥作用。
2024年9月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关于teclistamab(BCMA-CD3)治疗难治性SLE的个例报道。
个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除了临床表现明显好转外,患者骨髓中的B细胞和浆细胞被明显清除。
同一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teclistamab(BCMA-CD3)治疗SSc、RA、IIM、干燥综合征的4例患者情况。
结果同样令人鼓舞,所有患者在低剂量下便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耐受性好。
尽管临床结果喜人,但TCE在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甚明了。
例如TCE在静脉给药后如何与外周T细胞相互作用,最佳的靶抗原和CD3的亲和力如何,以及TCE如何进入淋巴结发挥作用等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淋巴结活检,或许能更直接地解答部分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