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不用怕,干细胞疗法有效为肝脏“减脂”!
2024-08-13 点击量:792
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异常积累的病症,随着全球范围内肥胖率不断提高,脂肪肝发病率也随之持续快速上升,现已成为最常见的肝病。若长期缺乏有效治疗,患者可能会逐渐发展成肝硬化,甚至最终演变为肝癌,踏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图片来源:网络
肥胖是由于脂肪过度沉积,超出人体的正常需要。BMI为肥胖指数,正常为18~25kg/m^2。25~30kg/m^2为轻度肥胖,30~35kg/m^2为中度肥胖,大于35kg/m^2为重度肥胖,60%~90%的重度肥胖患者合并脂肪肝。因此,肥胖与脂肪肝成正相关,即肥胖程度越重,脂肪肝的发病率越高。
根据《中国脂肪肝治疗指南(科普版)》显示,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经达到12.5%~35.4%。也就是说,每10个人当中就有1到3位脂肪肝患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虽然5001拉斯维加斯说肥胖与脂肪肝有正相关的关系,但其实,脂肪肝患者往往并不总是胖子。
脂肪肝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的过度堆积。在正常情况下,肝内脂肪约占肝重的3%—4%,而当肝内脂肪含量超过5%、10%和25%时,则分别被定义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根据病因,脂肪肝可被划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大类。今天本文主要讲解非酒精性脂肪肝。
就像上文所说,一提起脂肪肝,许多人可能立刻会联想到那些体型肥胖的人,但是一个误解。事实上,即使是体型偏瘦的人,甚至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也有可能患上脂肪肝。那么,为何这些看似“瘦弱”的人,也会“养肥”自己的肝呢?
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只有肥胖一种,可能与遗传、代谢以及生活方式等多重复杂因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不良饮食习惯、过量饮酒、药物使用、快速减肥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这些因素导致肝脏内脂肪代谢失衡,也是那些“瘦子”患上脂肪肝的原因。
世界顶级医学杂志《Lancet》子刊是这么说的:定期体检,如若存在脂肪肝,万不可置之不理。患了脂肪肝后不注意饮食、锻炼,任其发展,长期以往可能会出现肝硬化,甚至病症不可逆转,演化为肝癌。
所以脂肪肝的危害不容忽视!
脂肪肝治疗方案目前主要包括纤维化治疗和心血管代谢治疗,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治疗方案,需要多因素方法联合处理,生活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减少动物性脂肪、甜食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零食,睡前不加餐,适当增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
除了服药、生活方式(运动、控制饮食、合理休息)的调节等传统对策以外,国内生物医学领域学者发现,干细胞治疗脂肪肝也有一定的疗效。
图片来源:网络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干细胞治疗有望为脂肪肝患者提供更为有效、个性化的治疗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医疗负担。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能力,同时能够分化成多种类型的成熟细胞。
胰岛素增敏/胰岛功能
胰岛素抵抗与肝脏脂质聚积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胰岛素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维持血糖平衡。干细胞可以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进而保护胰岛功能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发挥治疗作用。
调控脂质代谢
干细胞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使肝脏功能得到改善,原因是通过改变主要代谢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亚群的表达从而降低了肝脏的脂质堆积。
调控糖代谢
干细胞可以刺激肝脏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途径磷酸化,调节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进而恢复肝糖代谢功能。
旁分泌作用
持续并过量的脂质堆积造成的脂毒性会诱导肝细胞凋亡。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上调抗凋亡因子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同时,干细胞能够分泌前列腺素E,促进肝细胞增殖。此外,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VEGF、bFGF、HGF、EGF)对肝细胞有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促进肝脏再生。
抗纤维化
干细胞可通过下调巨噬细胞浸润和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或减少激活肝星状细胞来缓解肝脏纤维化。
抗炎和免疫调节
干细胞可通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发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调节肝纤维化相关因子,减少IL-17以及产生IL-17的Th17细胞,提高IL-10的表达。
2021年,《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2]
研究者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系诱导爀尿病NAFLD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 (NAFLD组,n=6)和 MSCs 处理组(UC-MSCs组,n=6),另选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 (n=6)。
治疗方法:
UC-MSCs组小鼠给予尾静脉输注 UC-MSCs,每周1次,连续4周,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糖代谢、肝功能、脂代谢指标;肝组织行 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采用 qRT-PCR 技术检测肝巨嘡细胞表型及炎症因子的表达。
观察指标:
(1)糖代谢:连续监测各组小鼠血糖、体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第7天进行腹腔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敏感度实验。
(2)肝功能及脂代谢:Elisa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谷内转氨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3)肝病理分析:肝组织制作成石蜡切片,室温下用苏木精-伊红进行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采集图像,按照NAELD活动度积分评估指南进行评定。
(4)肝巨噬细胞表型检测:qRT-PCR 检测肝 M1/M2 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并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
实验结果:
干细胞组小鼠的糖代谢明显改善,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明显下降。同时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以及炎细胞灶浸润得到明显改善,活动度积分较其他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干细胞可以显著减轻脂肪肝,并考虑与调节肝组织中巨噬细胞表型、减轻肝慢性炎症相关。
图片来源:文献2
案例总结:
干细胞可有效调节巨细胞由促炎型(M1型)向抑炎型(M2型)极化,抑制肝组织炎症反应的持续发生,改善肝功能及脂代谢,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其病因复杂、危害深远。而干细胞疗法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视角和希望。让5001拉斯维加斯期待干细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更多突破,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振霆,施晓雷.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机制及进展[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9,31(08):504-508+513.
[2]高杰清,薛婧,李冰,等.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1,42(12):1298-1303.